比如,新建的滨水中心,城市大道连接了商业、文化与交通,滨水区沿线地带则集休闲、交通枢纽与公共空间于一体,观景步道串联起城市的山海两重天,62/63码头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热门去处,而联合街码头则以其绿色和可持续性设计,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案例一:大沙河生态长廊 AECOM设计团队以“记忆的触动”为主题,将乡土情感与水系紧密结合。该设计理念强调生态修复,通过建设连续的生态廊道和丰富的河岸景观步道,展现了河流与城市文化的交融,实现了生态与美学的完美融合。从2017年至2019年,这段长廊经过精心打造,已成为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心灵港湾。
恒大花海岛是杜昀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他设计的这个作品特别的漂亮,在看到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震撼,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总会让人从中体会到一些不同的趣味和感情。
1、水流动态:流动的水体为城市景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跌水、喷泉到蜿蜒的小溪,水的流动形态多样,不仅美化环境,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倒影与反射:水面如镜,倒影丰富,扩展了视觉空间,增强了景观的层次感。阳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周围的建筑与自然,形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2、在利用雨水打造城市水体景观时,要充分利用水体循环的自然规律,利用雨水循环的自然排水系统,规划场地时首先要考虑不破坏雨水渗流的自然条件,建设项目应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融,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生态平衡。
3、“雨水花园”能有效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尤其在降雨量大时,其优势更加明显。 “绿色街道”是另一种利用雨水打造水体景观的创新方法,通过入渗池、雨水花园等设施收集雨水,减轻市政排水系统的负担。
4、公园绿化:在城市中增加公园绿地面积,种植耐涝植物,建设生态湿地等,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 街道绿化:在街道两侧种植耐涝植物,改善道路绿化景观,同时也有助于雨水的吸收和排放。 屋顶绿化: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可以吸收屋顶的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5、湿地景观:从生态的角度适当地考虑设计部分湿地景观,形成局域小生物圈达到自循环系统。采用的湿地断面应充分采用本地物种及合理地质特征。
1、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普通护岸时,要使其外表朴实自然,这样能很好的和周围环境相融合。在构思护岸的平面形状时,要将舒缓怡人作为出发点,避免小尺寸和小圆弧式的变化,以免破坏河川的美观;也不要为了追求视觉的变化而在护岸平面形状中使用不必要的曲线。
2、选择挺水、浮水、漂浮和沉水植物,如旱伞草、美人蕉和石菖蒲,它们不仅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还能促进生态修复和美化景观。岸际陆生植物,如柳叶马鞭草和中国石竹,需具备一定的耐水湿能力。
3、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水生植物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注重水生植物的单株观赏效果,对姿态、色彩、高度等进行细致品味。3人工溪流的植物配置 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
4、河岸景观设计要求包括建设水和绿色的长廊、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多姿多彩公园化的河流、清澈而舒适的河流以及绿色、水、文化协调的河流。目标是打造生态、文化、景观河流,为小康社会提供河道水环境的支撑。 河岸景观设计探索 近年来,X县重视河岸景观建设,结合城市水利与旅游休闲。
5、河边附属设施设计应与河边风格相协调。 沿河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应进行合理设计。 重要地点设计,如桥、河畔公园、小广场等,应充分考虑其景观作用。 夜景设计,利用水的特性,营造梦幻般的夜晚景象。
6、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1、长征地区/:智慧创新的中心,苏州河的耀眼明珠,连接着长三角的开放前沿。而鱼台县的老运河公园,则承载着历史的印记,通过重塑,成为弘扬历史文化的新舞台,鱼台十景的象征。人水共生,文明的载体/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不仅是城市的风景线,更是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2、河岸景观设计要求包括建设水和绿色的长廊、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多姿多彩公园化的河流、清澈而舒适的河流以及绿色、水、文化协调的河流。目标是打造生态、文化、景观河流,为小康社会提供河道水环境的支撑。 河岸景观设计探索 近年来,X县重视河岸景观建设,结合城市水利与旅游休闲。
3、美国景观设计师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中说明了水体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水系进行合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增强城市与河流水道的联系。
1、生态原则: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设计师应运用当地资源,保护自然美景,采用生态岛、亲水湖岸等设计,以及大量使用乡土植物,来展现对当地历史和生态环境的尊重。 美观与实用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应兼顾审美和实用功能,创造性地融合两者,展现历史和文化之美。
2、这本关于滨水景观设计的图书是由日本土木学会编撰,孙逸增进行翻译的作品。它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在2002年11月出版,具有ISBN号码9787561121238,十位编号为7561121237。该书共有228页,重量大约为0.500公斤,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购买者,原价是人民币500元。
3、第一章:滨水景观的基本环境形态特征1 水的特性和寓意:探讨水的基本形态和特性,以及水与生存环境的紧密联系。2 水与城镇关系: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构建,以及滨水环境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课题。第二章:设计范畴与方法1 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肌理与功能的考量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影响。
4、景观设计应考虑五个维度,即注重立体设计,平面与空间不同层面的景观效果,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搭配,以及地面景观和屋顶景观的设计。 考虑防灾和防洪要求 在竖向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防洪要求来规划不同景观,并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种类。
编制城市水系规划将是规划师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 城市水系规划的内容 城市水系规划应以注重生态建设、引导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形象、服务社会经济、构建人水和谐为目标。城市水系规划应从单一的工程规划走向统领水系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性规划,体现城市水系的诸多功能要素。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是政府管理城市、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手段,是国家调节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工具。
城市与水、城市与湿地有着不解之缘,大凡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有湿地(水系),如北京的海(北海、中海和南海),上海的江(黄浦江),济南的湖(大明湖),而杭州兼具江(钱塘江)、湖(西湖)、河(运河)和溪(西溪),世界上的著名城市如纽约、东京、日内瓦、巴黎和堪培拉也是如此。
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
根据工业区改造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对雨水利用提出一些要求:第一,必须保障防洪安全;第二,以节约利用水资源为目标,构建以雨水利用为主的景观;第三,通过雨水利用恢复规划区水生态系统,保障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第四,雨水利用规划与土地开发、景观设计、竖向规划及其他涉水专项规划协同编制,确保规划能够实施。
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科学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和计划,建立项目库,明确实施时序,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探索适用于城市更新的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完善审批流程和标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格执行棚户区改造政策,不得以棚户区改造名义开展城市更新。